• 会员中心 | 我要投稿–> | RSS

维联文化

我如何与物欲横流的世界相处

时间:2022-03-20 12:30:38  作者:雪漠  来源:《雪证<金刚经>》  浏览:   评论:0  
内容摘要:  欲望和情绪是多变的、无常的、没有自性的,六道也是多变的、无常的、没有自性的。每个人不管信不信佛,都会有喜怒哀乐等情绪,都会痛苦,都会焦虑,所以每个人都会进入六道。信佛...

  欲望和情绪是多变的、无常的、没有自性的,六道也是多变的、无常的、没有自性的。每个人不管信不信佛,都会有喜怒哀乐等情绪,都会痛苦,都会焦虑,所以每个人都会进入六道。信佛者如果学佛、修行,明白了真理,就能超越欲望,超越六道;不信佛者虽然不相信六道,却也因为不相信真理而受制于欲望六道,无法超越,随着欲望的变化,时而升华,时而堕落。因为,即使不知道分别心是什么,人也有分别心。分别心滋生了各种现象,也构成了六道。明白了,不迷惑,消除了分别心,才可能超越六道。

  明白什么?明白般若智慧,明白如何超越。有了般若智慧,才能远离幻影,远离二边,但行中道,不受欺骗。

  什么是二边?分别就是二边,左边是一边,右边也是一边。左边说有,右边说空;左边说好,右边说坏;左边说高,右边说低;左边说善,右边说恶…这些都叫二边,也叫二元对立。有了二元对立,就有轮回;没有二元对立,就没有轮回。般若就是超越二元对立的,所以,有般若,就不入轮回。《金刚经》之所以要破相,就是要破除二元对立,让人从轮回中解脱。

  《六祖坛经》中那首"本来无一物"的偈子,就容易导致偏空,而惠能原来的"佛性常清净"不会。

  为什么我要强调这一点?因为,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有一种纠结:既然什么都是空的,那还修什么行啊?这就是典型的偏空,觉得一切都归于空性,所以什么都没有意义,他们的错误,就在于没有关注到缘起。

  不注意缘起的人,可能不会去放生,不会去布施,不会有利众行,觉得什么都没有意义。因为行为很快就会结束,而行为的结果又在不断变化着,最终消失的那个结局,是谁都改变不了的,那就是死亡。要是认为一切因此没有意义,就成了虚无主义,是不对的。因为,虽然所有行为终究都归于空性,会变化,但行为本身的意义,却可以是非常积极,可以影响世界的。比如放生,放生的小动物终究会死亡,这个命运是谁都改变不了的,但放生所代表的大善大爱,却会给世界带来一种温馨和美好,传递一种珍惜生命、感恩生命的理念,这个理念本身,就可以影响世界,改变社会风尚。这就是意义。所以,我们不能废除现象和行为,否则,就是断灭。

  比如,有些阿罗汉修到一定时候,就会偏空,然后他就什么都不想做了,既不想度众,也不想活着,光想寂灭。这就是释迦牟尼所说的"焦芽败种"。因为他们不去传递真理,不给世界贡献正能量,不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,不想去帮助别人离苦得乐。他们明白空性真理,可以解脱了,这时候,肉体反而会造成了他们的痛苦,构成一种障碍。阿罗汉在肉体活着时证得的解脱境界,叫有余涅槃。这时,肉体制约着他们的解脱,所以,他们想进入无余涅槃,灰身灭智。但他们碍于戒律,又不能自杀,怎么办呢?有一天,有人就请来一些外道,用自己的所有东西作为交换,请那些外道杀了他们。于是外道就把他们给杀了。释迦牟尼知道后,就制定了相应的戒律,呵斥了那些因为偏空而厌世的人。

  为什么他们会厌世呢?因为他们修的是"不净观",他们总在观想身体坏掉之后的场面,比如腐烂后发出臭气,流出坏水,各种蛆虫蚂蚁在上面乱爬,他们感到肉体非常恶心。这种观修让他们破除了身执和我执,但他们没有慈悲心,不想度众,所以就厌世、想死,不想忍受肉体带来的痛苦,想要享受永恒之乐。这些人就是偏空、顽空,在修行上走错了。

  初地菩萨修到七地的时候,就会出现偏空难。什么是偏空难?觉得什么都没有意思,不想度众,只想涅槃,这就是偏空难。这时,他容易变成"自了汉"。按内证功德的证量来说,一地菩萨到二地相当于初果罗汉,二地、三地相当于二果罗汉,他们缺的是发心,所以,到达七地时,容易出现偏空难。一旦偏空,他们就什么都不想做了,只想尽快地寂灭,安住于自己的解脱境界。他们只有修到八地,才能稳定下来。阿罗汉的内证证量就相当于八地菩萨。但他们不一定有菩萨的发心,所以,他们有解脱的智慧,却不一定有利众的行为。有些人就不想出来,不关心别人,这就叫偏空难。唯一的办法,就是发大心,只有发大心才能让他们进入大乘。

  所以,我们不能单纯追求真谛,而忘记俗谛。这样是会出问题的。很多人诵《金刚经》的时候,就出现了问题,偏空了,但他们自己不知道。偏空之后,他们就陷入了狂慧,觉得什么都是空的,这个是空的,那个也是空的,空空的,没有意思,就什么都不想做,也不念经,也不修行了。但他们一回到家里,仍会跟老婆家人打架、揪斗,纠缠不休,他们口头上说空,行为上照样执著,照样烦恼,和俗人没有两样。所以,见地和行为不要分开,既要仰望星空,又要脚踏实地,扎扎实实地去修。打好地基,才能万丈高楼平地起,否则就是空中楼阁,不起作用。所以,比起"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",我觉得"时时勤拂拭,莫使惹尘埃"更好,神秀的偈子很好。在行为上,我们需要有这样的态度,要好好地渐修。

  这就是"般若离二边"。

   "遣荡诸情执"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消除各种情执对你的控制。

  情执是情感导致的执著。你爱上一个女孩子,心跟着她去,不由自主,就是情执;想当官,一旦换届就着急焦虑,怕出现什么问题,就是贪爱权力,心被牵走了;眼前有张几千万的订单,你天天盼着快点签下来,生怕被别人给抢走了,心里忐忑不安,这也是被利益控制了心…这些都属于执著。

  注意,并不是这些东西不好,而是你的执著不好,因为你一旦执著,它就会控制你的心,让你进入轮回,让你焦虑不堪。

  《金刚经》就像一把利剑,能把你的执著一下给斩断,这时,你可以做,但不会再去执著,因为你知道,你无论如何执著,都留不住它。在世界展现出各种缘起或现象的时候,你都能明白它的自性是空的,不会永恒,你的执著就会消失。当你的各种执著都消失了,你不再迷惑的时候,你就会明心见性,进入一种境界,见到真心,拥有般若智慧。这时,你会觉得世界非常圆融,你不需要取这个、舍那个,也不需要来这里或去那里,你不执著一切变幻现象,如镜映百花,心如如不动,就是龙树菩萨的"八不"。

  这是一种超越的境界,叫"圆融成中道",真正地达到了圆融,没有任何分别了,才叫中道。《金刚经》的价值,就在于让你远离空有二边,破除妄想开智慧,破除虚幻见真实,具足你本有的智慧,进入中道。为什么?因为你的智慧被妄想给遮住了,破除各种执著,妄想消失之后,本有智慧自然会出现,禅宗所说的"本来面目",就是这个东西。(No004273220311)

Tags:
    匿名评论
  • 评论
人参与,条评论